在1982年公布的贵州省第一批12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有一处与众不同的"红崖古迹",即通常说的"红崖碑"。这处古迹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15公里晒甲山,东距黄果树景区3公里。
晒甲山隔灞陵河与关索岭相望。人说“忠勇有父风”的蜀将关羽之幼子关索曾驻兵于此岭,遂名"关索岭",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即此得名,县城所在地关索镇源于此典。相传关索领兵到此,将士渴不可耐,战骑举足刨地,清泉喷涌而出,因名"马刨泉"。关索复以刀把触地,旋出一泉,名"刀把泉",后人在此修建"双泉寺"、关索庙,今寺庙遗址尚存。总之,晒甲山与关索岭自古与蜀汉结下不解之缘。甚至有人认为,"红崖碑"上的古迹是诸葛亮为"夷人"设计的"文字",即所谓"武侯教夷人图谱之遗迹"。
有关“红崖碑”的最早记载,首推明嘉靖年间邵元善的《红崖诗》。邵元善,字台山,普安州(今盘县)人。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举人,授峨知县,擢民部郎,谪通州判,改知涿州,被逮获释,谪判辰州府。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吏部尚书严讷,奏请破格拔幽异,擢四川按察佥事。《明史》载,平湖陆光祖为文选郎中时,破格擢廉能吏九人,其一为邵元善。普安诸邵,文誉名噪一时。元善尤长词赋,工吟咏。其所作之《红崖诗》中有句:"红崖削立一千丈,刻划盘回非一状。参差时作鼎钟形,腾掷或成飞走像。诸葛曾闻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疑尚诅盟。"由于年代久远,复经人为干扰,"文字"已不可读。历代传有摹本,"字"数多寡不一,从19"字"到30余"字"不等。对"碑"上"文字"的解读,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古有"三危禹迹"说、"爨文先声"说、"苗文古书"说、"殷高宗伐鬼方纪功碑"说;近有"藏宝秘图"说、"建文皇帝遗文"说、"天外来客遗迹"说,等等。而地质学家丁文江则认为是天然石花。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物工作者相继在关岭、开阳、贞丰、册亨、安龙、六枝、兴义、紫云、长顺、安顺、龙里、花溪等地发现大量崖画,尤其是在关岭境内的花江河谷普利下瓜寨和板贵白岩脚、后头湾、大洞背后、曾家屋基等地发现以赭色涂绘、大小不一的崖画,将其与红崖古迹比较,有许多相似之处。于是有论者认为,"红崖碑"上的"字"可能是崖画。山地面积占97%的贵州,山多崖壁多,为人类在崖上题字作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数量众多的崖书、崖画和摩崖造像,可获知古代贵州崖质书画的诸多信息。贵州崖画所在多有,目前已发现六枝桃花洞崖画,兴义猫猫洞崖画,安龙七星洞崖画,关岭"马马崖"崖画和牛角井崖画,开阳"画马崖"崖画,贞丰"七马图"崖画和红崖脚崖画,紫云打鼓洞崖画,长顺龙家院崖画和狮子崖画,册亨郭家洞崖画,镇宁乐红村崖画,丹寨银子洞崖画,息烽大塘口崖画,西秀毛栗坡崖画,龙里巫山崖画等数十处。贵州崖画好就好在全面系统反映了贵州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相当完整的文化系列,是贵州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
世界上已发现崖画5万多幅,最早绘于四五万年前。云南沧源崖画有图像1000个,广西花山有崖画1900多幅,贵州全省各地共有崖画图像1000多个。“红崖古迹”不论是字或是画,年代都很久远,属于古迹无疑。考虑到崖上"无斧凿痕",称"碑"不妥,在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定名"红崖古迹"。为照顾习惯称呼,在"崖古迹"后面夹住"红崖碑"。红崖古迹分布在一堵赭色崖壁上,除书于道光年间的一巨大"虎"字外,其余皆已模糊难辨。有人说,"红崖碑"原来很清楚。我不以为然。如果真的"很清楚",怎么会有那么多版本?我认为,正是因为不清楚,各人根据自己的印象,描画出不同的版本来。有关部门为旅游需要,根据某些摹本,在红崖古迹附近崖壁上复制了几通"红崖碑"。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物部门就拟以红崖古迹为依托,在红崖山上筹建"崖文化博物馆",将省内有代表性的崖画、崖书和摩崖石刻乃至摩崖造像等崖壁上的文化遗存,集中在此复制展出,供人观赏和研究,同时也为黄果树大瀑布风景区增加一道迷人的文化景观。建议由黄果树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建成"黄果树崖文化博物馆"。相信文物部门及有识之士会积极支持。“红崖碑”能不能恢复?我的意见是要慎之又慎。如有科学依据,当然可以"恢复"。近有文物专家指出:"修旧如旧"不是破破烂烂,科学重建不是"造假古董"。关键要有科学依据。在"红崖碑"的"恢复"问题上,要想找到可靠的科学依据,我看很难。当前只宜将各种版本复制出来,供人比较。而且最好不要在原址上复制。对于历史陈迹,不必强求一个版本,也不必要求"清清楚楚"。有时候,模糊一点更有思考空间。何况"红崖碑"本来就模糊难辨。当然,对"红崖碑"的现状如何保护,这是一个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建议新近成立的"黄果树红崖古迹研究会"与文物主管部门合作,妥善处理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声明:内容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