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突出价值的地层构造
黄果树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海进海退频繁,沉积了巨厚的海陆相地层,且绝大部分为碳酸盐岩。三叠纪末,印支运动使地层褶皱并上升成陆,燕山运动使地层进一步褶皱和断裂,成为现今的构造格架。在大地构造上,黄果树位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内,三极构造单元为霸陵河断裂褶皱带,位于垭都~紫云深断裂的东南侧。在第三纪以后,区内地壳主要呈间歇性抬升,地表岩层遭受到强烈剥蚀、溶蚀,形成现今形态奇特、类型齐全、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岩溶地貌。
黄果树地区地壳具二元结构,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及裂隙十分发育。有延伸225公里长的基底深断裂,并有受其控制的复杂的盖层断裂褶皱系统,是研究沉积与构造的良好地区。
黄果树瀑布地区广泛分布永宁镇组和关岭组地层。这两个地层单位已被地质学界广泛采用,并作为西南中、下三叠系的标准地层,用来进行区域地层对比。区内的地层、古生物、岩相、古地理等具有研究价值。
奇特的喀斯特地貌
黄果树地区位于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分水岭的南坡地带,属中亚热带气候区。海拔700~1400米,地势总趋势北高南低。碳酸盐岩分布广,厚度大。第四纪以来,地壳在上升过程中,虽然总趋势速度较快,但曾几度相对稳定,表现在喀斯特发育,垂直方向上呈层状分布。受构造及岩性控制,喀斯特发育在水平方向上呈带状分布,并形成较大的水平洞穴和负地形。第三纪至第四纪,气候变化使区内喀斯特既存在热带喀斯特形态类型特征,也具有亚热带喀斯特形态类型特征。第三纪发育的热带峰林被第四纪亚热带气候改造,与典型的热带峰林有着明显的差异。区内喀斯特地貌复杂多样,主要组合地貌类型为喀斯特高原山地峡谷地貌类型,形态十分宏伟壮观。
景区内喀斯特地貌类型多,保留了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史中不同地文期的遗迹,形成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水文地质现象。
喀斯特单个地貌形态及水文地质现象有:峰林、孤峰、溶丘、喀斯特中低山、悬谷、石林、天生桥、溶洞、漏斗、落水洞、竖井、伏流、地下河、涌泉、瀑布、急滩、反流量河段。
组合地貌主要有: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喀斯特中低山、峰林洼地、峰林谷地、峰林峰丛峡谷、侵蚀台丘。
在本区,峰林、峰丛、洼地、漏斗、落水洞、溶洞、盲谷、峡谷瀑布到处可见,而如此宏伟巨大的喀斯特瀑布、喀斯特瀑布群、洞穴群和天生桥上的石林则属世界罕见。
本区在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大娄山期、山盆期、乌江期三个时期的景观均能看到。本区水文地质现象上,常表现出喀斯特地区的典型特征,如伏流、涌泉、间歇泉、地下河反流量河段、喀斯特裂点型瀑布、落水洞型瀑布等。在这块面积不大的区域内,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瀑布、洞穴密集,成因类型多样,还有许多奇特的喀斯特水文地质现象,它们不但具有较高的观赏旅游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应属于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严加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