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喀斯特生物资源
黄果树有丰富的喀斯特生物资源。野生动物很多,主要野生动物有25种,其中兽类10种,鸟类6种,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各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二级野生动物有猕猴、穿山甲、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黑鸢、普通鸷、红隼、白腹锦鸡、红腹锦鸡、草鹗、领角鹗、雕鸮等。还有小鹿,为我国特有种。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处中亚热带,广泛出露三叠系地层,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霸陵河断裂褶皱带的中心。这里水热条件良好,气候优越。在这特殊的地理环境下,生长着众多的古树名木和其他地理区系成分复杂的主要植物种质资源。早在1897—1911年,就有法国传教士Martin、Bodinier、Cavakrie到黄果树采集植物标本。1917年奥地利植物学家Handel-Mazzetti也到黄果树采集植物标本。分别采得模式标本3个:其中Synotis cavaleriei(L-evl.)C.Jeffrey et Y.L.CHen;Eriobrya saguinii(Levl.)Card.ex Guillaumin;Buxus megistophylla levl.的模式产地即在该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大学、贵州科学院、贵州师范大学等单位也先后到黄果树进行实地植物考察研究,以发掘自然遗产的价值。据调查所知,该区有主要植物种质资源169科,454属,614种。其中苔藓植物27科,39属,52种;蕨类植物24科,47属,104种;种子植物118科,368属,458种。热带分布式的种,占全部种数的比例较大。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植物1种;二级保护的珍稀植物2种。属于贵州省二级保护的1种;三级保护的2种。
这里丰富的生物资源,对于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水土保持,绿化、美化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以及科研、经济、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主要植被类型
1.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植被特征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打邦河谷地区,发育了一类南亚热带沟谷季雨林。但是,在长期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原生植被不复存在,现状植被多为次生类型。植被具有以下特征:
(1)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
参照吴征镒、王荷生关于中国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划分方案,将中国植物区系划分为15个地理成分以及若干变型。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在115平方公里这不大的范围内,就有维管束植物142科,415属,562种。除中亚分布式外,其余14个地理成分都不同程度具有,地理成分十分复杂。
(2)植被带有南亚热带色彩
由于打邦河及其支流大致呈南北走向,夏季风由南部沿河谷向北深入,可以不受山脉的阻挡。因此,与同纬度邻近海拔较高地区相比较,热量条件较好。在海拔900米以下地区,南亚热带的植物如麻竹、木棉、秋枫、假苹婆、芭蕉等生长良好,榕属植物有板状根、支柱根发育,并
有“茎花”现象。在局部受焚风影响的干热河谷,还有仙人掌群落分布。一些古热带起源的木本科属如豆科、桑科、楝科、梧桐科、大戟科等成为沟谷季雨林的主要成分。
(3)喀斯特植被与酸性土植被交错分布
黄果树风景区除有地带性地壤——黄壤的分布外,还广泛分布着一类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母质上的岩性土—石灰土。在黄壤上发育的是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而在石灰土上发育了一类具有旱生性、岩生性和喜钙性的植被,亦即“喀斯特植被”。这两类植被交错分布,是风景区有别于全国大多数省区的一大特征。
(4)植被的次生性特征
在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由于长期受到人为垦殖、伐薪等活动的影响,原生性的常绿阔叶林已不复存在,代之以人工种植的以松、杉为主的针叶林或杉木与枫香等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在石灰岩山地,多为藤刺灌丛或灌草丛。目前已将现有植被保护好,加强封山育林以及植树造林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以促进植被的“顺向演替”。
2.主要植被类型
(1)黄果树风号区的森林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石灰岩山地钙质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主要分布于者斗洞附近海拔1100~1160米一带石灰岩山地上。乔木层的岩栎、圆叶乌桕,灌木层的豆叶千里香、异叶鼠李和草本层的披针苔草等构成了群落内各层的优势种。乔木层高度一般8~10米,群落总覆盖度可达90%,植物生长得十分茂密。
②石灰岩低山峡谷钙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主要分布于天星景区河谷两侧斜坡上。这是一个以热带、南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体构成的混交森林。乔木层高度一般不大,平均高6~8米,层覆盖度约70~80%。共建种中,常绿树种有斜叶榕、榕、秋枫等,落叶树种有黄葛树、假苹婆和青檀。榕属多种植物的出现是该群落的一
个显著特征。
③酸性土针阔叶混交林
主要分布于黄果树中心风景区附近的乌拉岩山上,海拔900~1060米。这是一类栽培在酸性黄壤上的森林类型,乔木层的优势种有杉木、柳杉和枫香,林中保存有残留的常绿阔叶树种,如花榈木、西南木荷、猴樟及华南毛柃等。
(2)黄果树风景区的灌丛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窄叶蚊母树、竹叶榕、小梾木河滩灌丛
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下河流两岸的河滩上。范围十分狭窄,仅出现在离水面3~4米高范围的山坡上,其他地区则不见分布。这类灌丛的生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在洪水季节,植物的根系及植抹的下半部大多浸泡于水中。
②石灰岩山地藤刺灌丛
分布于者斗洞上部及各石灰岩山地,是贵州和黄果树风景区有代表性的喀斯特灌丛植被类型之一,群落的优势种各地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有异叶鼠李、多种悬钩子和狭叶链球藤等。
③石山刺灌丛
分布于局部受焚风影响、具有干热河谷特征的石山上。这是风景区独具特色并具有观赏价值的植被。主要集中分布于天星景区,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
3.风景区的灌草丛及草坡主要有两类:
(1)以白茅、扭黄茅、地瓜等为优势的石灰岩山地灌草丛
广泛分布于风景区内反复受到人为活动影响的地区以及近期内退耕的石灰岩陡坡上。群落的生境十分干旱,土壤瘠薄,蓄水保水能力差。这类灌草丛处于逆向演替中,应严禁破坏,是荒山造林或封山育林的重要区域。
(2)刚莠竹草坡
主要分布于黄果树大瀑布西侧水帘洞的入口处附近,由刚莠竹组成了单优势群落,植冠覆盖率可达1OO%,其他植物种极难侵入。由于黄果树瀑布的水雾经常笼罩,群落生境十分潮湿,景观特殊。